團學動态

MENU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學生工作» 團學動态

賞名畫,知黨史(第15期)

  •   油畫《秋收起義》取材于1927年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這一事件是中國共産黨曆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它标志着中國共産黨在遭受國民黨反動派殘酷鎮壓後,毅然舉起革命旗幟,領導工農革命軍進行武裝鬥争的開始。

    cf22087c6d5f404db45958e1a2be6005.png

    作者簡介

    何孔德(1925—2005):四川人。擅長油畫。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曾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美術創作室副主任。是中國軍事畫的領軍人物。主要作品《古田會議》、《井岡山會師》等。

    高 泉(1936—):安徽人。擅長油畫。畢業于中央美院油畫系董希文工作室。曾任解放軍畫報社美術編輯,解放軍美術學院美術教員,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主要作品有《心潮》、《支部建在連上》、《過草地》、《北上》等。

    冀曉秋(1931—):安徽人。擅長油畫、舞美設計。主要作品《葉落歸根》、《秋收起義》、《延安整風報告》等。

    陳玉先(1944—):安徽人。擅長中國畫。曾任《解放軍報》美術組組長、高級編輯、一級美術師。首都美術記者協會副會長。他的畫以獨特的藝術見解和實踐,使自己成為中國當代具有一定影響的人物畫家。主要作品有《戰地寫生》、《高山下的花環》等

    黨史介紹

    1927年4月和7月,控制中國國民黨的蔣介石和汪精衛兩個反動集團,不顧以宋慶齡為代表的國民黨左派的堅決反對,先後背叛孫中山所決定的國共合作政策和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綱領,勾結帝國主義殘酷屠殺共産黨人和革命人民,加之中國共産黨還處在幼年時期,缺乏革命經驗,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占了統治地位,緻使中國人民從1924年開始的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敗,白色恐怖籠罩全國。但是,中國共産黨人沒有被國民黨的血腥屠殺所吓倒,他們英勇不屈,繼續高舉革命大旗,頑強戰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第一次在武裝鬥争中公開打出中國共産黨的旗幟,進一步在全國人民面前表明了中國共産黨獨立領導革命戰争的決心。在起義受挫後,毛澤東從實際情況出發,毅然改變了原定的進攻并奪取省城長沙的計劃,及時率領工農革命軍向國民黨統治薄弱的農村進軍,走上了在農村開展遊擊戰争,建立革命根據地,以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的道路。這條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中國革命的正确發展方向。秋收起義中組成的工農革命軍,後來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基本骨幹之一。

    作品賞析

    畫面中人物的造型、色彩的搭配與運用擁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具有當年典型的時代作品的風格特色,将藝術與審美完美融合,場面盛大,氣勢磅礴,雄偉壯大,畫面突顯主題人物高大形象,帶有象征意義;人物造型帶有戲劇特色,色彩濃郁,畫面豐盈明亮,富有真實感,具有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的主要特征。整幅畫作用了三個三角形,組織起複雜的群衆隊伍和姿态豐富的人物造型。以旗幟為頂點、以山路為底邊,畫家又将三個三角形的人群組合成一個大的三角形構圖,使得畫面不僅呈現出牢固穩定的結構關系,也突出了工農革命隊伍的團結一緻、堅不可摧。

    同時,通過光影的巧妙處理,進一步增強了畫面的立體感和空間感,使得觀衆仿佛置身于起義的現場之中。這種色彩與光影的完美結合,為作品增添了無限的藝術魅力。

    他們或手持武器,奮勇向前;或揮舞旗幟,高呼口号。這些人物形象不僅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更蘊含着深刻的時代精神和革命情感。他們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不屈,讓觀衆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革命者們的偉大精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