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北上》展現紅二、四方面軍與藏民惜别,北上征途的堅定與壯麗,寓意革命力量奔向光明。生動再現了紅軍指戰員與甘孜藏族同胞依依惜别的感人場景,以及他們不畏艱險、堅定北上的壯麗征程。畫面中的每一筆都蘊含着對紅軍戰士英勇精神的崇高敬意,以及對那段峥嵘歲月的深刻緬懷。
作者簡介
高泉,生于1936年,安徽蚌埠的傑出藝術家,以其深厚的油畫造詣聞名于世。他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董希文工作室,早年便展現出非凡的藝術天賦與對油畫的深刻理解。在職業生涯中,高泉曾擔任解放軍畫報社美術編輯、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教員及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美術創作室主任,并榮獲一級美術師稱号,是中國美術界的重要人物。高泉的藝術創作緊密圍繞中國革命曆史題材,通過畫筆深情讴歌了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迹與崇高精神。其代表作如《心潮》、《支部建在連上》、《過草地》及《北上》等,不僅技法精湛,更蘊含深厚的曆史情感與民族精神。特别是《北上》這幅作品,以紅二、四方面軍北上會師的壯麗場景為藍本,展現了紅軍與藏族同胞的深厚情誼及紅軍戰士堅定的革命信念,畫面開闊而富有感染力,成為中國當代油畫史上的經典之作。此外,高泉還積極參與了我國大型曆史題材繪畫的創作,如領導繪制了首幅半景畫《盧溝橋的戰鬥》及全景畫《攻克錦州》,為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委員及中國油畫學會理事,高泉始終緻力于推動中國油畫藝術的發展與創新,其藝術成就與影響力深遠,是中國當代油畫藝術領域不可多得的瑰寶。
黨史介紹 作品《北上》的背景設定在1936年7月,正值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關鍵時期。紅二、六軍團曆經艱苦卓絕的跋涉,與紅四方面軍在甘孜勝利會師,随後合編為紅二方面軍。面對中共中央的号召,這支英勇的隊伍毅然決定從甘孜出發,踏上北上之路,旨在與中央紅軍及紅一方面軍會合,共同抗日救國。
作品賞析
在藝術手法上,高泉先生采用了抒情的筆調來描繪川北藏區的地域風光。他運用豐富的色彩和細膩的筆觸,将高原的壯麗、陽光的明媚、雲影的變幻等自然美景展現得淋漓盡緻。同時,他又以嚴謹的造型塑造了紅軍戰士的行軍背影,這些背影既是對紅軍戰士們英勇形象的贊美,也是對革命精神的崇高緻敬。這種抒情與嚴謹相結合的藝術手法,使得《北上》這幅作品在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沖擊力和感染力。《北上》不僅僅是一幅油畫,它是穿越時空的橋梁,連接着曆史的滄桑與藝術的輝煌。高泉先生以這幅作品,深情地緻敬了那段不朽的革命歲月,将紅軍戰士的英勇與犧牲、信念與堅持,化作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直擊人心。我們不僅看到了紅軍戰士們全副武裝、勇往直前的壯麗身姿,更感受到了他們内心深處那份對革命理想的堅定與執着。高泉先生以他獨特的藝術視角和精湛的技藝,将這份精神力量具象化,使之成為永恒的藝術符号。作品所展現的,不僅僅是紅軍與藏民之間的深厚情誼,更是中華民族在危難時刻團結一心、共克時艱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如同高原上的陽光,穿透雲層,照亮前方,引領着我們不斷前行。在于它不僅僅是一幅描繪曆史事件的畫作,更是一部關于信仰、勇氣與犧牲的史詩。它讓我們在欣賞美的同時,也深刻反思曆史,珍惜當下,展望未來。高泉先生以這幅作品,為我們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财富,激勵着我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繼續發揚紅軍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努力奮鬥。
在《北上》這幅作品的構圖上,高泉先生以其獨到的藝術視角和精湛的布局技巧,構建了一幅既宏大又細膩的曆史畫卷。畫面以極度的開闊性作為基調,巧妙地運用遠近景的對比與融合,營造出一種深遠的空間感和曆史的縱深感。前景中,紅軍指揮員與藏族同胞的惜别場景被精心布置在畫面中央偏下的位置,這一溫馨而深情的瞬間被無限放大,成為整幅畫的情感核心。指揮員堅毅的目光與藏族老人不舍的眼神交彙,傳遞出深厚的軍民情誼,同時也預示着即将到來的離别與挑戰。這一細節豐富的近景,不僅豐富了畫面的情感層次,也為整個故事奠定了情感基調。而遠景中,紅軍隊伍則如同一條蜿蜒的鐵流,在雪山與草原的映襯下,向遠方壯麗行進。這一遠景不僅展現了紅軍隊伍的浩蕩氣勢和堅定決心,也與前景中的惜别場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強化了畫面的叙事性和沖突感。同時,隊伍中的旗幟、鬥笠、油傘等細節元素,通過嚴謹的造型和精準的刻畫,進一步豐富了畫面的曆史感和時代氣息。更為巧妙的是,高泉先生還巧妙地融入了冬日的陽光、高原的雲影、遠山的白雪等自然元素。這些元素不僅為畫面增添了詩意的美感,更通過其光影效果的變化,營造出一種既真實又夢幻的氛圍。陽光灑在紅軍戰士們的身上,為他們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象征着革命理想的照耀和指引;而雲影的變幻和白雪的覆蓋,則進一步烘托了紅軍隊伍在艱苦環境中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這種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生,使得《北上》這幅作品在構圖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