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學動态

MENU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學生工作» 團學動态

賞名畫,知黨史(第21期)

  • 這幅《兼容并包》油畫,就為我們生動再現了那一時期的北京大學,那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聖地。

    1efe0431001043a38306908c1d9e7ceb.png

    作者簡介

    沈嘉蔚,1948年生于上海,畫家。1970年作為知青到北大荒。著名知青畫家。1974年創作油畫《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具有全國影響,成為文革标志性美術作品之一。1989年移居澳大利亞悉尼。獲中國全國美展獎五次。獲國外瑪麗麥格洛普獎、舍爾曼獎、阿基鮑爾獎十餘次。被澳大利亞評為“最傑出十位澳大利亞華人”之首。文革中自學繪畫。19667月,畢業于嘉興第一中學。1970年到北大荒當農工并參加兵團美術班業餘創作。油畫《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1974)具有全國影響,成為文革标志性美術作品。1998年和2008年應邀在紐約和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館與紐約的亞洲協會博物館。19821984年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進修結業。五次獲全國美展獎。1989年移居澳大利亞悉尼。1998年獲瑪麗麥格洛普獎。十一次入圍阿基鮑爾獎。2006年獲舍爾曼獎。作品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澳大利亞國家肖像館、澳大利亞國會大廈等公立機構與私人收藏。編輯出版大型圖文合集《劉宇廉》(2005)和三卷本曆史照片圖冊《莫理循眼裡的近代中國》。

    黨史背景

    《兼容并包》不僅僅是一幅藝術作品,它更是中國近現代史的重要見證。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學主張,打破了封建文化專制主義的束縛,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這一主張不僅促進了學術的繁榮和發展,更為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基礎。 畫面中的陳獨秀、胡适、魯迅等人,都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推手,他們的思想碰撞和學術交流,為中國社會的進步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作品賞析

    畫面上一共有16位學人,從左至右依次是:劉師培、黃侃、沈尹默、陳獨秀、胡适、朱希祖、辜鴻銘、馬叙倫、蔡元培、李大钊、馬裕藻、魯迅、周作人、錢玄同、梁漱溟、劉半農。在畫面構成上,采用圓點中心的構圖法則,中心人物清晰明了,其他人物伴随着中心點“蔡元培”做了對角線和圓點分散的法則,用古典寫實主義的油畫語言,人物刻畫得非常深入,色彩和素描的明暗關系處理的光影仿佛感覺前面有聚光燈打在他們身上,讓我們感覺人物要從畫中走出來與我們對話似的。衆望所歸的蔡元培被群像簇擁在畫面的中心,這也是作者突出表現的重心所在。他的形象端莊持重,表情嚴肅,他的“城府”與特殊身份使他不至于輕視低估他所面臨形勢的嚴峻,“延攬俊傑入幕”隻是一系列大膽改革的“初試水”,走出了試探性的第一步而已。他深知任重而道遠,他的目光如炬,炯炯有神,表明他對未來路程的艱難漫長有着充足的思想準備,故并未表現出如釋重負的喜形于色。畫面中緊靠蔡元培的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陳獨秀,他所主辦的《新青年》雜志,猛烈抨擊舊傳統,豎起了“民主”和“科學”的兩面大旗,标志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19171月,陳獨秀受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協助蔡元培整頓學校。青春勃發躊躇滿志的“海歸”胡适,清秀的臉龐讓我們心生仰慕,然而他手持《文學改良刍議》,手指緊握書本兩側,代表他堅定的選擇,系統提出了文學改良的主張,提倡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陳獨秀積極響應,也提出要推倒弊病叢生的舊文學,建設生機盎然的新文學。畫家沈嘉蔚擅長革命曆史題材的創作,油畫《兼容并包》将現實中不可能出現的場景經典地再現出來,成功地表現了“兼容并包”這一深刻的主題思想。我們不能忘記那些表現中國曆史題材極缺的美術家,他們用自己的探索、用自己沉重的藝術作品來表現中國的光輝曆史,我們報以對藝術的憧憬和曆史的敬畏!總之,《兼容并包》不僅是一幅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油畫作品,更是一段曆史的見證和精神的傳承。它讓我們在欣賞藝術的同時,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黨史的意義和價值,也激發了我們内心的愛國情感和奮鬥精神。希望大家都能從這幅畫中汲取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貢獻自己的力量。謝謝大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