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學動态

MENU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學生工作» 團學動态

賞名畫、知黨史(第3期)

  • 《北平解放》由高潮與秦嶺共同創作,表現市民聚集在北平前門一帶歡迎人民解放軍的“入城式”。關于“入城式”曆史影像,我們在中國美術館藏高帆攝影作品中看到過,莊嚴肅穆、嚴肅齊整,這是攝影記者拍攝的黨的莊嚴形象和曆史時刻                                                                                     

    f7bce40b995b4c4c98dd1ba5f23f89cd.jpg

    作者介紹

    高潮,男,1927年出生,河北景縣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老教授協會會員。秦嶺,1931年1月出生,北京通縣人。擅長壁畫、油畫。1948年入北平國立藝專,1958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後留校任教。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副教授。作品有《北平解放》《大開發的前夜》《花果山》等。

    黨史背景

    1948年11月29日,東北野戰軍、華北解放軍發起平津戰役,曆時64天,共殲敵52萬餘人,華北地區獲得解放。1948年12月中旬至1949年1月中旬國共雙方在三次談判後簽署《關于北平和平解決問題的協議書》。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這座舉世聞名的古都免遭戰火破壞。

    作品賞析

    畫家選擇了宏大的構圖來展現北平(今北京)解放時的壯闊場景,通過寬廣的畫面空間,将衆多人物和場景融入其中,使觀者能夠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寬廣。畫面布局注重層次感和空間感,通過遠近景物的安排,引導觀者的視線,使畫面中的各個元素相互呼應,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畫家運用了對比鮮明的色調來突出畫面的主題。如鮮豔的紅旗與暗沉的城市背景形成對比,不僅增強了畫面的視覺效果,也寓意着革命的勝利與黑暗勢力的終結。溫暖的色調用于傳達人民對解放的渴望與喜悅,而冷色調則用于表現戰争帶來的陰霾與曆史的滄桑。巧妙地運用光影效果來增強畫面的立體感和深度。通過光線的投射與陰影的布置,使畫面中的物體更加生動逼真,同時也營造出一種莊嚴而熱烈的氛圍。畫家注重細節的描繪,尤其是對人物的刻畫。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生動的表情,展現了市民們聚集在北平前門一帶歡迎人民解放軍的“入城式”時的激動與喜悅。同時,畫面中還出現了毛澤東、朱德等黨和軍隊的領導人形象,以及為革命事業奉獻犧牲的英雄形象,這些細節的描繪使畫面更加飽滿且具有曆史感。整幅作品通過宏大的構圖、鮮明的色彩、精細的光影處理以及生動的細節描繪等手法共同營造出一種莊嚴而熱烈的情感氛圍。這種氛圍使觀者能夠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人民的喜悅之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