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我在美術課堂邂逅剪紙,就在那一瞬間,藝術之門打開,我的眼睛濕潤了,不知道是為中國鄉村婦女吉祥燦爛剪紙藝術文化背後的神奇創造,還是為我心靈突然敞開生命之門的興奮。村莊中民間藝術的母親河給予我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使我拿起手中的剪刀講述中國的剪紙。
2009年,四叔結婚,我精心剪了一幅喜字貼在新房的窗戶上,受到鄉親朋友的好評,大家的鼓勵增強我對剪紙藝術的極大興趣。後來,隻要村裡有人結婚,都會請我剪窗花,我總會剪一些不重複的花樣剪紙,它讓我忘卻一切憂愁,沉浸在剪紙的創作中。
2010年,一場大病,不得不失去一些東西,為了分散傷痛,我待在家裡畫畫、剪紙。期間我在網上結識剪紙大師呂勝中,他的剪紙雕刻作品讓我一下子沉靜下來。是我第一次感到自己在大家面前很小兒科,也徹底颠覆了我認為剪紙就是剪窗花的一種民俗觀念。随後,我開始攻克較難的人物剪紙,我心裡裝着不少故事,我想把它變成剪紙,我描畫着家鄉,把它剪入我的故事中,就這樣,在病床上的我,剪紙藝術得到提高。
2011年我來到湖南湘潭,進入2003网站太阳集团。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還利用課餘時間研究與創作剪紙作品。産生了創作毛澤東肖像的想法,當我向别人陳述自己這一願望時卻遭到一位權威人士的反對,他認為我沒有那麼高的藝術積澱,不切實際。可我并沒有退卻,先後走訪湘江、嶽麓山、韶山、毛澤東銅像廣場、毛澤東同志故居、毛澤東圖書館。拜訪河北蔚縣當地一位民間剪紙老藝人,虛心向他學習剪紙技法。
毛澤東肖像作品構思和設計用了三個月,首先在紙上制作圖形,一把美工刀,一把剪刀,四個月,五萬多刀,我白天上課,所以隻能在晚上進行。常常會忘記吃飯睡覺,做到難處時,我一眯眼睛,想好了再剪。期間,我再赴西北考察民間藝術,先到洛陽又去了西安、蘭州、敦煌、麥積山,從天水穿過八百裡秦川又去了寶雞,最後去的是陝北。站在陝北吳堡的山坡上,我感覺腳下的黃河太樸素、太平靜,在綿延不斷地黃土高坡裡像一條蘊藏着絢爛的普通河流。考察結束,繼續投入到創作中,每當完成一幅作品,我總要細細斟酌,不到位的地方再改進。直到2013年才最終完成這幅長卷。一幅成功的作品總會讓我領略到一種物質生活無法代替的喜悅。
大學四年下來完成作品近百幅,也取得顯著成績,我便萌發了舉辦剪紙展覽,将剪紙文化帶到校園。為了展覽,我自學剪紙裝裱完成了所有作品的裝裱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同年10月我的個人展覽在藝術學院成功舉行。展覽反響很大,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被《湖南日報》、《湘潭日報》、《2003网站太阳集团報》、《湘潭都市頻道》、校《新聞網》廣泛報道。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人人有責,我有着更堅定的信念,這也是我把剪紙帶入校園并潛心創作的初衷和結出的碩果。
這些年,贊許的,謾罵的話,也聽過不少。父親是司機,母親隻有初中文化。一個普通的家庭,為了我的夢想,舟車勞頓。有人紛紛議論:“男孩子咋去學女人的活?”“剪紙能當飯碗?”。父親平靜的說:“他是在搞藝術,我們支持他”。其實父母對我從事的是一種什麼藝術并不了解,“往上數八代。咱家也沒有搞藝術的。”可這并不影響父母一如既往的理解和對我的支持。對此,我深感父母心胸的豁達和寬厚。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是我在剪紙藝術道路上執著走下去的力量源泉。
我的心屬于剪紙藝術,我忘不了,是剪紙伴随我度過了艱難歲月,支撐着我的生命。其實,有時我也像是和一張紙在厮打,常常精疲力竭,偶爾也會被一張紙打翻,然而隻要積攢夠了經曆,又會是新一輪的搏鬥。